Skip to header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跳转到主要内容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忘了密码?
  • 重置您的密码

页首综合菜单

  • 优惠申请
  • 留学服务
  • 研学与学业咨询
  • 生态放羊黑山羊
  • 随想碎碎念

用户帐户菜单

  • 登录
留学专家菊叔-中山大学放羊哥
George-otec@Ope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Consulting 开源跨国教育咨询服务

三毛作品《逃学为读书》全文

面包屑

  • 首页
  • Blog
  • 三毛作品《逃学为读书》全文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


逃学为读书(代序)

两年前多以前的夏天,我回台湾去看望久别的父母,虽然只在家里住了短短的两个月,可是该见的亲友却也差不多都见到了。

在跟随父母拜访长辈时,总有人忍不住说出这样的话来:“想不到那个当年最不爱念书的问题孩子,今天也一个人在外面安稳下来了,怎不令人欣慰呢!”这种话多听了几遍之后,我方才惊觉,过去的我,在亲戚朋友之间,竟然留下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听着听着,便不由得在心里独自暗笑起来。

要再离家之前,父亲与我挤在闷热的储藏室里,将一大盒一大箱的书籍翻了出来,这都是我初出国时,特意请父亲替我小心保存的旧书。这一次,我选择了一些仍是心爱的,预备寄到遥远的加那利群岛去。整理了一下午,父亲累得不堪,当时幽默地说:“都说你最不爱读书,却不知烦死父母的就是一天一地的旧书,倒不如统统丢掉,应了人家的话才好。”说完,父女两人相视而笑,好似在分享一个美好的秘密,乐得不可支。

算起我看书的历史,还得回到抗战胜利复员后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全家由重庆搬到南京,居住在鼓楼,地址叫“头条巷四号”的一幢大房子里。我们是浙江人,伯父及父亲虽然不替政府机关做事,战后虽然回乡看望过祖父,可是,家仍然定居在南京。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的堂兄姐念中大,有的念金陵中学,连大我三岁的亲姐姐也进了学校,只有我,因为上幼稚园的年纪还不够,便跟着一个名叫兰瑛的女工人在家里玩耍。那时候,大弟弟还是一个小婴儿,在我的记忆里,他好似到了台湾才存在似的。

带我的兰瑛本是个逃荒来的人,我们家原先并不需要再多的人帮忙,可是因为她跟家里老仆人,管大门的那位老太太是亲戚,因此收留了她,也收留了她的一个小男孩,名叫马蹄子。

白天,只要姐姐一上学,兰瑛就把我领到后院去,叫马蹄子跟我玩。我本是个爱玩的孩子,可是对这个一碰就哭的马蹄子实在不投缘,他又长了个癞痢头,我的母亲不知用什么白粉给他擦着治,看上去更是好讨嫌,所以,只要兰瑛一不看好我,我就从马蹄子身边逃开去,把什么玩具都让给他,他还在哭。

在我们那时候的大宅子里,除了伯父及父亲的书房之外,在二楼还有一间被哥哥姐姐称为图书馆的房间,那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大窗,对着窗外的梧桐树,房间里,全是书。

大人的书,放在上层,小孩的书,都在伸手就够得到的地板边上。

我因为知道马蹄子从来不喜欢跟我进这间房间,所以一个人就总往那儿跑,我可以静静地躲到兰瑛或妈妈找来骂了去吃饭才出来。

当时,我三岁吧!

记得我生平第一本看的书,是没有字的,可是我知道它叫《三毛流浪记》,后来,又多了一本,叫《三毛从军记》,作者是张乐平。

我非常喜欢这两本书,虽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从浅的地方去看它,有时笑,有时叹息,小小的年纪,竟也有那份好奇和关心。

“三毛”看过了。其他凡是书里有插图画的儿童书,我也拿来瞧瞧。记得当时家里有一套孩子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的,编的人,是姐姐的校长,鼓楼小学的陈鹤琴先生,后来我进了鼓楼幼稚园,也做了他的学生。

在我那样年纪,就“玩”过《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安徒生童话集》,还有《爱的教育》、《苦儿寻母记》、《爱丽丝漫游仙境》……许多本童话书,这些事,后来长大了都问过父亲,向他求证,他不相信这是我的记忆,硬说堂兄们后来在台湾告诉我的,其实我真的没有说谎,那时候,看了图画、封面和字的形状,我就拿了去问哥哥姐姐们,这本书叫什么名字,这小孩为什么画他哭,书里说些什么事情,问来问去,便都记住了。

所以说,我是先看书,后认字的。

有一日,我在南京家里假山堆上看桑树上的野蚕,父亲回来了,突然拿了一大叠叫做金元券的东西给我玩,我当时知道它们是一种可以换马头牌冰棒的东西,不禁吓了一跳,一看姐姐,手上也是一大叠,两人高兴得不得了,却发现家中老仆人在流泪,说我们要逃难到台湾去了。

逃难的记忆,就是母亲在中兴轮上吐得很厉害,好似要死了一般地躺着。我心里非常害怕,想帮她好起来,可是她无止无境地吐着。

在台湾,我虽然年龄还不够大,可是母亲还是说动了老师,将我和姐姐送进国民学校去念书,那时候,我已经会写很多字了。

我没有不识字的记忆,在小学里,拼拼注音、念念国语日报,就一下开始看故事书了。

当时,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每个月《学友》和《东方少年》这两本杂志出书的时候,姐姐也爱看书,我不懂的字,她会教,王尔德的童话,就是那时候念来的。

初小的国语课本实在是很简单,新书一发,我拿回家请母亲包好书皮,第一天大声朗读一遍,第二天就不再新鲜了。我甚至跑去跟老师说,编书的人怎么不编深一点,把我们小孩子当傻瓜,因为这么说,还给老师骂了一顿。

《学友》和《东方少年》好似一个月才出一次,实在不够看,我开始去翻堂哥们的书籍。

在二堂哥的书堆里,我找出一些名字没有听过的作家,叫做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这些字,那时候,才几岁嘛,听过的作家反而是些外国人,《学友》上介绍来的。

记得我当时看了一篇大概是鲁迅的文章,叫做《风筝》,看了很感动,一直到今天还记得内容,后来又去看《骆驼祥子》,便不大看得懂,又看了冰心写给小读者的东西,总而言之,那时候国语日报不够看,一看便看完了。所以什么书拿到手里就给吞下去。

有一日大堂哥说:“这些书禁了,不能看了,要烧掉。”

什么叫禁了,也不知道,去问母亲,她说:“有毒。”我吓了一大跳,看见哥哥们蹲在柚子树下烧书,我还大大地吁了一口气,这才放了心。

又过了不知多久,我们住的地方,叫做朱厝仑的,开始有了公共汽车,通车的第一天,全家人还由大伯父领着去坐了一次车,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有了公车,这条建国北路也慢慢热闹起来了,行行业业都开了市,这其中,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商店也挂上了牌子──建国书店。

那时候,大伯父及父亲千辛万苦带了一大家人迁来台湾,所有的金饰都去换了金元券给流掉了,大人并没有马上开业做律师,两房八个孩子都要穿衣、吃饭、念书,有的还要生病。我到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形一定是相当困难的,只是我们做孩子的并不觉察而已。

当我发现“建国书店”是一家租书店的时候,一向很听话的我,成了个最不讲理的孩子,我无止无休地缠住母亲要零钱。她偶尔给我钱,我就跑去书店借书。有时候母亲不在房内,我便去翻她的针线盒、旧皮包、外套口袋,只要给我翻出一毛钱来,我就往外跑,拿它去换书。

“建国书店”实在是个好书店,老板不但不租低级小说,他还会介绍给我和姐姐在他看来不错的书,当时,由赵唐理先生译的,劳拉·英格儿所写的全套美国移民西部生活时的故事书──《森林中的小屋》、《梅河岸上》、《草原上的屋》、《农夫的孩子》、《银湖之滨》、《黄金时代》这些本无聊的故事,简直看疯了我。

那时候,我看完了“建国书店”所有的儿童书,又开始向其他的书籍进攻,先是《红花侠》,后是《三剑客》,再来《基度山恩仇记》,又看《唐吉诃德》。后来又看上了《飘》,再来看了《简爱》、《虎魄》、《傲慢与偏见》、《咆哮山》、《雷绮表姐》……我跌入这一道洪流里去,痴迷忘返。

春去秋来,我的日子跟着小说里的人打转,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惊觉,自己已经是一个高小五年级的学生了。

父母亲从来没有阻止过我看书,只有父亲,他一再担心我那种看书的方式,要看成大近视眼了。

奇怪的是,我是先看外国译本后看中国文学的,我的中文长篇,第一本看的是《风萧萧》,后来得了《红楼梦》已是五年下学期的事情了。

我的看书,在当时完全是生吞活剥,无论真懂假懂,只要故事在,就看得下去,有时看到一段好文章,心中也会产生一丝说不出的滋味来,可是我不知道那个字原来叫做“感动”。

高小的课程原先是难不倒我的,可是算术加重了,鸡兔同笼也来了,这使得老师十分紧张,一再地要求我们演算再演算,放学的时间自然是晚了,回家后的功课却是一日重于一日。

我很不喜欢在课堂上偷看小说,可是当我发觉,除了这种办法可以抢时间之外,我几乎被课业迫得没有其他的办法看书了。

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便是书盖在裙子下面,老师一写黑板,我就掀起裙子来看。

当我初念到宝玉失踪,贾政泊舟在客地,当时,天下着茫茫的大雪,贾政写家书,正想到宝玉,突然见到岸边雪地上一个披猩猩大红氅、光着头、赤着脚的人向他倒身大拜下去,贾政连忙站起身来要回礼,再一看,那人双手合十,面上似悲似喜,不正是宝玉吗?这时候,突然上来了一个僧、一个道,挟着宝玉高歌而去──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当我看完这一段时,我抬起头来,愣愣地望着前方同学的背,我呆在那儿,忘了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已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我痴痴地坐着、痴痴地听着,好似老师在很远的地方叫我,可是我竟没有回答她。

老师居然也没有骂我,上来摸摸我的前额,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默默地摇摇头,看着她,恍惚地对她笑了一笑。那一刹那间,我顿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我终于懂了。

文学的美,终其一生,将是我的目标了。

《红楼梦》,我一生一世都在看下去。

又过了一年,我们学唱《青青校树》,六年的小学教育终成为过去,许多同学唱歌痛哭,我没有,我想,这倒也好,我终于自由了。

要升学参加联考的同学,在当时是集体报名的,老师将志愿单发给我们,要我们拿回家去细细地填。

发到我,我对她说:“我不用,因为我决定不再进中学了。”老师几乎是惊怒起来,她说:“你有希望考上,为什么气馁呢?”哪里是我没有信心,我只是不要这一套了。

“叫你妈妈明天到学校来。”她仍然将志愿单留在我的桌上,转身走了。

我没有请妈妈去学校,当天晚上,父亲母亲在灯下细细地读表,由父亲一笔一划亲手慎重地填下了我的将来。

那天老师意外地没有留什么太重的家庭作业,我早早地睡下了,仰躺在被里,眼泪流出来,塞满了两个耳朵。

做小孩子,有时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要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大人自然得问都不问你一声。

那一个漫长的暑假里,我一点也不想发榜的事情,为了得着一本厚厚的《大戏考》欣喜若狂,那一阵眼睛没有看瞎,也真是奇迹。

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凡事不关心,除了这些被人称为“闲书”的东西之外,我是一个跟生活脱了节的十一岁小孩,我甚而没有多少童年的朋友,也实在忙得没有时间出去玩。

最最愉快的时光,就是搬个小椅子,远远地离开家人,在院中墙角的大树下,让书带我去另一个世界。

它们真有这种魔力。

我是考取了省中的,怎么会进去的,只有天晓得。小学六年,生活那么紧张,还偷看完了整整一大部《射雕英雄传》。

看完并不算浪费时间,可怕的是,这种书看了,人要发呆个好几天醒不过来。

进了中学,看书的嗜好竟然停了下来,那时候我初次坐公车进城上学,四周的同学又是完全陌生的脸孔,一切都不再像小学一般亲切熟悉。新环境的惊愕,使我除了努力做个乖孩子,不给人比下去之外,竟顾不了自己的心怀意念和兴趣。

我其实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学校安排的课程听上去是那么有趣,美术、音乐、英文、历史、国文、博物……在这些科目的后面,应该蕴藏着多少美丽的故事。数学,也不该是死板的东西,因为它要求一步一步地去推想、去演算,这和侦探小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是一个这么渴求新知识的人,我多么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为了爱画、爱音乐甘愿终生潦倒,也多么想知道,那些横写的英文字,到底在向我说些什么秘密……

可惜我的老师们,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我渴羡的故事。

美术就是拿些蜡做的水果来,把它画得一模一样,音乐是单纯地唱歌,地理、历史,应该是最好玩的科目,可是我们除了背书之外,连地图都很少画。

我最爱的英文老师,在教了我们一学期之后,又去了美国。

数学老师与我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她双眼盯住我的凶光,好似武侠小说中射来的飞镖一样。

初一那年我的成绩差强人意,名次中等,不留级。

暑假又来了,我丢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往租书店跑,那时候,我们已搬到长春路底去居住,那儿也有租书店,只是那家店,就不如“建国书店”高贵,它是好书坏书夹杂着,我租书有年,金杏枝的东西,就没去错拿过它。

也是在那个夏天,父亲晒大樟木箱,在一大堆旧衣服的下面,被我发现了一套又一套的中国通俗小说。

泛黄的、优美细腻的薄竹纸,用白棉线装订着,每本书前几页有用毛笔画出的书中人物,封面正左方窄窄长长的白纸红框,写着这样端正秀美的毛笔字──《水浒传》、《儒林外史》、《今古奇观》……

我第一次觉得了一本书外在形式的美。它们真是一件件艺术品。

发现了父亲箱底那一大堆旧小说之后,我内心挣扎得很厉害,当时为了怕书店里的旧俄作家的小说被别人借走,我在暑假开始时,便倾尽了我的零用钱,将它们大部分租了下来,那时手边有《复活》、《罪与罚》、《死魂灵》、《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们》,还有《狂人日记》与《安娜卡列尼娜》……这些都是限时要归还的。

现在我又同时有了中国小说。一个十二岁的中国人,竟然还没有看过《水浒传》,使我羞愧交加,更是着急地想去念它。

父亲一再地告诫我:“再看下去要成瞎子了,书拿得远一点,不要把头埋进去呀!”

我那一个夏天,是做了一只将头埋在书里的鸵鸟,如果问我当时快不快乐,我也说不出来,我根本已失去了自己,与书本溶成一体了,那里还知道个人的冷暖。

初二那年,连上学放学时挤在公共汽车上,我都抱着司機先生身後那根杠子,看我那被国文老师骂为“闲书”的东西。

那时候我在大伯父的书架上找到了《孽海花》、《六祖壇经》、《阅微草堂笔记》、还有《人间词话》,也看租来的芥川龙之介的短篇,总而言之,有书便是好看,生吞活剥,杂得一塌糊涂。

第一次月考下来,我四门不及格。

父母严重地警告我,再不收收心,要留级了。又说,看闲书不能当饭吃,将来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也该立下志向,这样下去,做父母的怎么不担心呢。

我哪有什么立志的胸怀,我只知道看书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至于将来如何谋生,还远得很哪。

虽然这么说,我还是有羞耻心,有罪恶感,觉得成绩不好,是对不起父母的行为。

我勉强自己收了心,跟每一位老师合作,凡书都背,凡课都听,连数学习题,我都一道一道死背下来。

三次数学小考,我得满分。

数学老师当然不相信我会突然不再是白痴了,她认为我是笨孩子,便该一直笨下去。

所以,她开始怀疑我考试作弊。当她拿着我一百分的考卷逼问我时,我对她说:“作弊,在我的品格上来说,是不可能,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她气得很不堪,冷笑了一下,下堂课,她叫全班同学做习题,单独发给我一张考卷,给了我几个听也没听过的方程式。

我当场吃了鸭蛋。

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得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在地下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

“现在,转过去给全班同学看看。”她仍是笑吟吟地说。

全班突然爆出了惊天动地的哄笑,只有一位同学没有笑,低下头好似要流泪一般。

我弄错了一点,就算这个数学老师不配做老师,在她的名分保护之下,她仍然可以侮辱我,为所欲为。

画完了大花脸,老师意犹未尽,她叫我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我僵硬地走了出去,廊上的同学先是惊叫,而后指着我大笑特笑,我在一刹那间,成了名人。

我回到教室,一位好心的同学拖了我去洗脸,我冲脸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滴泪也没有掉。

有好一阵,我一直想杀这个老师。

照常上了几天课,照常坐公共汽车晃去学校。

有一天,我站在总统府广场的对面,望着学校米黄色的平顶,我一再地想,一再地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为什么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我在这儿到底是在忍耐什么?这么想着想着,人已走到校门口,我看着校门,心里叹着:“这个地方,不是我的,走吧!”我背着书包,一坐车,去了六张犁公墓。

在六张犁那一大堆土馒头里,我也埋下了我不愉快的学校生涯。

那时候,我认识的墓地有北投陈济棠先生的墓园,有阳明山公墓,有六张犁公墓,在现在市立殡仪馆一带也有一片没有名字的坟场。这些地方,我是常客。世上再没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

逃学去坟场其实很不好玩,下雨更是苦,可是那儿安静,可以用心看书。

母亲不知我已不上学,每天一样给我饭钱,我不吃饭,存了三五元,去牯岭街当时的旧书店(当时不放地摊的),买下了生平第一本自己出钱买下的书,上下两册,叫做《人间的条件》。

我是不太笨的,旷课两三天,便去学校坐一天,老师看见我了,我再失踪三五天。

那时家中还没有装电话,校方跟家长联络起来并不很方便。

我看书的速度很快,领悟力也慢慢地强了,兴趣也更广泛些了,我买的第二本书,也是旧的,是一本《九国革命史》,后来,我又买进了国语日报出的一本好书,叫做《一千零一个为什么》,这本书里,它给小孩子讲解自然科学上的常识,浅浅的解释,一目了然,不久,我又买下了《伊凡·傅罗姆》这本太感人的旧书,后来差不多不吃不喝,饭钱都换了书。在逃学完完全全释放的时光里,念我真正爱念的东西,那真是生命最大的享受。

逃课的事,因为学校寄了信给家里,终于到了下幕的时候。

当时,我曾经想,这事虽然是我的错,可是它有前因,有后果,如果连父母都不了解我,如果父亲也要动手打我,那么我不如不要活了。

我休学了一年,没有人说过一句责备我的话。父亲看了我便叹气,他不跟我多说话。

第二年开学了,父母鼓励我再穿上那件制服,勉强我做一个面对现实的人。而我的解释,跟他们刚好不太一样,面对自己内心不喜欢的事,应该叫不现实才对。

母亲很可怜,她每天送我到学校,看着我走进教室,眼巴巴地默默地哀求着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我低着头坐在一大群陌生的同学里,心里在狂喊:“母亲,你再用爱来逼我,我要疯了!”

我坐一节课,再拿起书包逃出校去,那时候我胆子大了,不再上坟墓,我根本跑到省立图书馆去,在那里,一天啃一本好书,看得常常忘了回家。

在我初二下那年,父母终于不再心存幻想,将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收留在家,自己教育起来。

我的逃学读书记也告一段落了。

休学在家,并不表示受教育的终止。

当时姐姐高中联考上榜了二女中,可是她实在受不了数学的苦难,又生性喜欢音乐,在经过与父母的恳谈和了解之后,她放弃了进入省中的荣誉,改念台北师范学校音乐科,主修钢琴,副修小提琴。也因此,姐姐离家住校,虽然同在台北市里住着,我却失去了一个念闲书的好伴侣。

姐姐住校去了,我独占了一间卧室,那时我已办妥休学手续,知道不会再有被迫进教室的压力,我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起来。

那一年的压岁钱,我去买了一个竹做的美丽书架,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架上零零落落的几十本书,大半是父亲买回来叫我念的。

每天黄昏,父亲与我坐在藤椅上,面前摊着《古文观止》,他先给我讲解,再命我背诵,奇怪的是,没有同学竞争的压力,我也领悟得快得多,父亲只管教古文,小说任我自己看。

英文方面,我记得父亲给我念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是欧·亨利写的《浮华世界》,后来又给我买了《小妇人》、《小男儿》这些故事书,后来不知为了什么,母亲每一次上街,都会带英文的漫画故事给我看,有对话、有图片,非常有趣而浅近,如《李伯大梦》、《渴睡乡的故事》(中文叫《无头骑士》吗?)、《爱丽丝漫游仙境》、《灰姑娘》这些在中文早已看过的书,又同英文一面学一面看,英文就慢慢地会了。

真的休学在家,我出门去的兴趣也减少了,那时很多同年龄的孩子们不上学,去混太保太妹,我却是不混的,一直到今天,我仍是个内心深爱孤静而不太合群的人。

每一次上街,只要母亲同意,我总是拿了钱去买书,因为向书店借书这件事情,已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了。一本好书,以前是当故事看,后来觉得不对,因为年龄不同了,同样一本书每再看看,领悟的又是一番境界,所以买书回来放在架上,想起来时再反复地去回看它们,竟成了我少年时代大半消磨时间的方法。

因为天天跟书接近,它们不但在内容方面教育我,在外型方面,也吸引了我,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一主观的看法,我认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

竹书架在一年后早已满了,父亲不声不响又替我去当时的长沙街做了一个书橱,它真是非常美丽,狭长轻巧不占地方,共有五层,上下两个玻璃门可以关上。这一个书架,至今在我父母的家里放着,也算是我的一件纪念品吧!

在我十五、六岁时,我成了十足的书奴,我的房间,别人踏不进去,因为里面不但堆满了我用来装饰房间的破铜烂铁,其他有很多的空间,无论是桌上、桌下、床边、地板上、衣橱里,全都塞满了乱七八糟的书籍,在性质上,它们也很杂,分不出一个类别来,总是文学的偏多了些。

台湾的书买得不够,又去香港方面买,香港买不满足,又去日本方面买,从日本那边买的大半是美术方面的画册。

现在回想起来,我每年一度的压岁钱和每周的零用,都是这么送给书店的。

我的藏书,慢慢地在亲戚朋友间有了名声,差不多年龄的人,开始跑来向我借。

爱书的人,跟守财奴是一色一样的,别人开口向我借书,我便心痛欲死,千叮万嘱,请人早早归还,可惜借书不还的人是太多了。

有一次,堂哥的学音乐的同学,叫做王国梁的,也跑来向我借书,我因跟二堂哥懋良感情至深,所以对他的同学也很大方,居然自己动手选了一大堆最爱的书给国梁,记得拿了那么高一小堆书,我们还用麻绳扎了起来,有一到腰那么高。

“国梁,看完可得快快还我哦!”我看他拎着我的几十本书,又不放心的追了出去。

国梁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守信用的人,当时他的家在板桥,书当然也放在板桥。就有那么不巧,书借了他,板桥淹了一次大水,我的书,没有救出来。国梁羞得不敢来见我,叫别人来道歉,我一听这个消息,心痛得哭了起来,恨了他一场,一直到他去了法国,都没有理他。而今想不到因为那一批书债,半生都过去了,国梁这个名字却没有淡忘,听说前年国梁带了法国太太回台,不知还记不记得这一段往事。我倒是很想念他呢。

其实水淹了我的几十本书,倒给我做了一个狠心的了断,以后谁来借书都不肯了,再也不肯。

在这些借书人里,也有例外的时候,我的朋友王恒,不但有借必还,他还会多还我一两本他看过的书。王恒也是学音乐的,因为当年借书,我跟他结成挚友,一直到今天。

那时候,国内出版界并不如现在的风气兴旺,得一套好书并不很容易,直到“文星”出了小本丛书,所谓国内青年作家的东西才被比较有系统地做了介绍。我当时是一口气全买。那时梁实秋先生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也出了,在这之前,虽然我已有了“世界”出版的朱生豪先生译的那一套,也有英文原文的,可是爱书成奴,三套比较着,亦是怡然。

又过了不久,台湾英文翻版书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这件事,国际间虽然将台湾的名声弄得不太好,可是当时我倒是受益很多的。一些英文哲学书籍,过去很贵的,不可能大量地买,因为有了不道德的翻版,我才用很少量的钱买下了它们。

爱书成癡,并不是好事,做一个书呆子,对自己也许没有坏处,可是这毕竟只是个人的欣赏和爱好,对社会对家庭,都不可能有什么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不能致用,亦是一种浪费,很可惜,我就是这么一个人。

父亲常常问我:“你这么啃书啃书,将来到底要做什么?不如去学一技之长的好。”

我没有一技之长,很惭愧的,至今没有。

离家之后,我突然成了一个没有书籍的人,在国外,我有的不过是一个小房间,几本教科书,架上零零落落。

我离开了书籍,进入了真真实实的生活。

在一次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大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和思想,突然发觉,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在象牙塔里看书,实在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种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的会消失的,而“真理”,就这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显现了。我从来没有妄想在书本里求功名,以致于看起书来,更是如鱼得水,“游于艺”是最高境界,在那儿,我确实得到了想象不出的愉快时光,至于顿悟和启示,那都是混在读书的欢乐里一起来的,没有丝毫强求。

而今在荷西与我的家里,两人加起来不过一千六百多本书,比起在父母家的盛况,现在的状况是萧条多了,望着架上又在逐渐加多的书籍,一丝甜蜜和些微的怅然交错地流过我的全身,而今我仍是爱书,可是也懂得爱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顿悟和宁静。我心里,悄悄地有声音在对我说:“这就是了!这就是一切了。”

三毛
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科
地区、民族、文化、性别与群体研究
社会科学与历史
心理学
教育学

评论

关于文本格式
  • 不允许使用HTML标签。
  • 自动断行和分段。
  • 网页和电子邮件地址自动转换为链接。

编辑手记和后续补充

2025年高考倒计时

2025年高考倒计时
00
Days
00
Hours
00
Minutes
00
Seconds
Click here for event details

页首综合菜单

  • 优惠申请
  • 留学服务
  • 研学与学业咨询
  • 生态放羊黑山羊
  • 随想碎碎念

学术分类

  • 学术兴趣分类
    • IT技术
    • 交通运输与物流
    • 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科
    • 传播、新闻及相关项目
    • 健康专业及相关项目
    • 公共行政与社会服务
    • 公园、娱乐、休闲、健身与运动学
    • 军事技术与应用科学
    • 农业与自然资源
    • 商业
    • 国土安全、执法与消防
    • 图书馆学
    • 地区、民族、文化、性别与群体研究
    • 外语、文学与语言学
    • 家庭与消费科学/人类科学
    • 工程学
    • 工程技术
    • 建筑及相关服务
    • 数学与统计学
    • 法律专业与研究
    • 物理科学与科学技术
    • 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
    • 社会科学与历史
    • 神学与宗教职业
    • 精密生产
    • 英语语言与文学/文学
    • 视觉与表演艺术
    • 跨学科/多学科研究
    • 通信技术
    • 哲学
    • 建筑学
    • 心理学
    • 教育学
    • 留学&跨国教育
    • 研学
    • 科学
    • 经济学
    • 英语学习
    • 语言学
    • 资料分享
    • 金融
  • 碎碎念

名人名言集锦-点击翻看名言

Flipbox Container

Front Side Content

梵高

梵高组品左耳

Back Side Content

过快乐的生活比自杀好!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梵高

梵高组品左耳

Back Side Content

快乐的活着比自杀好!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佚名anonymous

用鲁迅代替佚名-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你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受害者,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遇到了常规的险与恶,因此不要过度可怜自己,应当像千千万万的其他人一样,找到一种方式跨越,然后继续走下去。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李大钊

李大钊——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学要学得踏实,玩要玩得痛快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陈丹青

陈丹青-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治学有无成绩,有无结果,不是单靠方法就可以做得到的。在方法之前还须有更重要的先决条件,那些先觉条件不具备,即有方法也是没有用的。

第一要有博大的准备

第二要有好的习惯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今日世界文明之基础所以不坚牢者,以其础石非人道也,乃兽道也。今日世界如道行之人至歧路之口,不知向左向右,而又不能不抉择:将循旧径而行兽道乎?抑将改途易辙而行人道也?世界如此,吾辈之世界会亦复如是,吾辈将前进耶?抑退缩耶?

——At the Parting of the Way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艾德勒(胡适老师)

艾德勒-胡适的老师之一-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学习的目的在于成长,而我们的思想,与我们的身体不同,可以继续成长,只要我们继续生活。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司马迁

司马迁-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 张仪列传》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病中得冬秀书》: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Robert Lee Frost

罗伯特李福斯特-未选择的路-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佚名anonymous

用鲁迅代替佚名-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真正的关心只有三种:一是精神上让人愉悦;二是物质上给予支持;三是人生道路上能给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Saul Bellow

Saul bellow

Back Side Content

期待其他人类的陪伴是一种致命的错误。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吾国旧教育之大病,在于放弃官能之训练,诵读习字之外,他无所授。”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裴多菲·山陀尔(Petőfi Sándor)

裴多菲——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Szabadság, szerelem! E kettö kell nekem. Szerelmemért föláldozom Az életet, Szabadságért föláldozom Szerelmenet. 

自由,爱情! 这两样我都想要。 为了爱情,我献出生命,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古龙

古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艾德勒(胡适老师)

艾德勒-胡适的老师之一-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道德的责任并不是外烁的戒律;而是能让他人——例如所爱的人——把最完美的自我展现出来的一种不得不为的行为;

“我们只有透过关切他人或外界,才可能常保活力和正直”;

“人生的要义在生趣盎然地(vitally)影响他人”;

“影响他人之道在让他们不妄自菲薄”

这些出自胡适的《留学日记》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达尔文

2002年在中山大学南校区生命科学院曾宪梓北楼门前与达尔文雕像合影-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自然选择只是利用微细的、连续的变异而发生作用;她大自然从来不能采取巨大而突然的飞跃。

《物种起源》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古龙

古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在他的作品里说过的一些名言:

  • 人在江湖,真的身不由己啊!
  • 还有人可以相思至少总比没有人相思好。
  • 骄傲本就是件愚蠢的事哪。
  • 路本是同样的路,只看你怎么样去走而已。
  • 棋局就是人生,只要一著走错,就非错不可。
  • 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本就是他自己造成的,所以正直勤勉的人,总是会有很运气。
  • 世上绝不会有那么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胡适

胡适-父母于子女无恩-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我们必须把国家视为只是促进其所组成的个人的福祉与自由发展的工具而已。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鲁迅

鲁迅一张修复了的旧照片-留学专家菊叔

Back Side Content

一篇是《论他妈的》 。“他妈的”是中国的“国骂” ,不登大雅之堂,也从来没有人写过文章谈“他妈的” ,鲁迅不仅谈了,还要做出论文,考证了“他妈的”作为国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考证的结果是从晋代开始的,晋代有门阀制度,讲究出身,出身大家族就一切前途光明,出身寒门就什么都没有

阅读全文

Front Side Content

黄健翔

Back Side Content

让那些跳蚤和臭虫去跳吧

你谁也不欠

阅读全文
more

Powered by Drupal Copyright © 2025 留学专家菊叔-中山大学放羊哥 -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 Designed by https://wangjuej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