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哥本哈根,看起来很美

记得之前写《黑皮肤总统,黄皮肤部长,两个代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实碳不碳,本质上是没有人关心的,地球在过去数千万年里面,忽冷忽热,一时冰川,一时火堵,地球上的生物圈也几经变化。可是,最终死的死,生的生。 死了不适应新环境的,生了适应新环境的。轮回地验证着适者生存的不变规则。谁可曾签订什么合约呢? 这下有了美国人,有了中国人,有了欧洲人,有了日本人,有了这么多关心国际气候变化的人,甚至有些科学家不惜在气候变化数据上作假,终于又要谈气候变化了。华人部长们之前已经提议过对中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只可惜美国仍然是全世界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而中国是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里面看出来了

海景房看房的骗局

今天又收到了海景房北京办事处打来的电话。 唉,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那边记者在曝光海景房看房的骗局,这边电话骗局还是不断。 我公布一下这个号码,请大家注意了:01065562487

电梯里面的强迫性骚扰性电视广告

阿联酋个航班,带您去迪拜世界 …… 在电梯里面的强迫性骚扰性电视广告里面看到的。 不知道租用办公楼的业主是不是可以要求物业公司撤掉公用区域的这种噪声和噪图污染呢?

中国经济没有通货膨胀,只有物价上涨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专家总算说对了一次,中国经济没有通货膨胀,但是,有一点是他们所不敢说出来的,那就是,中国物价现在在上涨。当然,有时候,物价上涨,正好是消费需求增加的表现嘛,如果没有通胀,而物价又上涨了,那不正好体现了市场的求大于供么。所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事实是什么造成了物价上涨呢? 我们来看一看几个关键的物价: 粮油正在涨价中 蔬菜正在涨价中 ….. 25年在看,专家说对了,已经连续几个月是cpi为负数了。专家们等了三个五年计划终于等到了没有通胀的日子

中国没什么经济学家,只有华尔街的走狗

25年轻的时候太激动,其实黄金贵的时候央行买也是好的。 最近黄金真是炙手可热呀。 在央行层面,当然主要是印度央行向IMF购进了200顿黄金。 美元的贬值是哗啦哗啦,美联储虽然说要测试其回笼流动性的工具,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利率和市场的情况下,看样子美元的有序贬值还是会继续下去的。 迪拜又爆发了债务危机。 于是乎,国资委的专家,和某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都呼吁中国增加黄金储备。 但是,中国真的应该购买黄金储备么? 当然不是的,以中国数以万亿计的外储,要转成黄金储备,那只怕是一只熊进了马蜂窝,自己被蛰不说,还得惊起无数马蜂,当然,这些马蜂主要是在华尔街。另外,中国抛售美元储备转而购买黄金

百万大军赶考亚健康

据某民间调查机构所呈,“领导”90%以上亚健康。 参考: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8/06/content_11832896.htm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即使工作压力是如此之大,健康如此之受损,竟然,还有百万人赶着去投考,看情形,不是可以用趋之若鹜来形容么。 参考:http://news.qq.com/a/20091130/000465.htm 所以,根据简单的逻辑三段论,百万大军赶考公务员,公务员90%是亚健康,那么,结论是,中国有上百万的“傻子”,哭着喊着去争一个健康风险很高的工作。 虽然

采取措施促进就业

关于这些政策我一贯是不看好,因为理由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面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所谓政策,制造的都是表面的繁荣,就业问题,依旧。因为, 就业问题首先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其次才是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 这8项措施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实施“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 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学生投身西部和基层建设;主动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企业共同研究创建新型的高校毕业生实习基 地,让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到滨海新区的企业实习,积极与滨海新区的好项目、大项目单位合作,及时提供高校毕业生的相关信息

奥巴马说要增加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数量达到10万的水平

奥巴马背后的故事很多。 我闻,奥巴马说要增加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的数量达到10万的水平,毕竟,2008-2009年度,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的已经接近10万大关。在当前跨国教育仍然从属于WTO管辖的服务贸易范畴时,这,也预示着中美在教育服务贸易上的极大不平衡。

全球化加剧学费上涨

美国大学的教授为他们的高学费找到了理由。我以为这个理由也是站得住脚的,如果从精英扎堆的地方更加容易出精英来讲。 不过,我觉得对于个体来讲,教育投资,仍然需要量力而为。 什么事情都是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例子的。富裕的地方有穷人,贫穷的地方也有富人。统计的数据用于群体合理,而对于个体,则变数和偶然性极大。 职业生涯发展时间长着呢,在选择高学费的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 如下是WSJ的文章的节选: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经济学家卡罗琳?霍克斯比(Caroline Hoxby)在一篇新论文中探讨了令很多大学生家长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和他们当年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