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关于我为什么要听量子力学,我觉得这纯粹是为了一种更多的角度来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更深刻的从科学层面来了解我们的世界与生活。
同时锻炼自己的大脑。

必须让大脑处于一种持续的觉醒与工作状态,这样子可以促进大脑的活跃度,内分泌,主要的神经递质,内啡肽,五羟色胺,等等。
昨天在朋友圈写了一些关于听他讲课的一些听后感如下: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上半页人类物理学史上和科学史上最大的变革性成就。可惜我一直没有好好去了解这些理论。
最近在看量子力学的讲座的时候发现几百年间以来,科学家所强调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这对我们简化与完善我们的《学霸修炼手册》非常有帮助。
要把科恩的《科学革命的范式》的主要思想再看一下。然后是福柯的《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这几部作品的核心思想。
我一直在强调更加简单的完成学习与认知构建的方法与路径,其实和deepseek优化大模型的训练讲滴算力需求是一样的。所有也要借鉴一下大模型的训练技术与理论。
更少的学习,更多的玩耍,才可以真的成为学霸。
听完张朝阳的讲座,有个女大生问了张朝阳博士我大一的时候去心理咨询的问题,“如何看待人生越大越孤独?” dr zhang的回答有点意思,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为了价值观去努力,让自己忙起来。其实如果理解到他曾经深度抑郁,对他的回答我是不太满意的。连续有三四个学生问题这种问题,关于立flags,努力,人生价值,意义这些。我觉得他的回答有些空洞了。我觉得生命可以没有意义,追求价值观与意义才是让我们崩溃的原因。所以消磨寂寞与孤独,也许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许是被很物质充足或者充满爱意的他人照顾,热爱。可是我们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没有充足的时间与注意力与资源去爱别人。所以saul bellow才会说“期待其他人类的陪伴是致命的错误”。孤独与迷茫是年轻人的一大问题。下次我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总体来说和张朝阳的回答要完全相反的逻辑,放低价值观,放低对自己的素质要求,做个俗人。
还有就是大学生不会提问,即使是清华北大人大国科大……。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 套话废话很多,浪费别人时间
2 临时反应也不够集中注意力,别人问过答过的问题又问。当然,知乎上的问题已经代表了各种各样的问问题的素质。
张朝阳讲了神经电的离子通道,正好今天早上我给好大儿讲了这块的知识,就是我昨天写的《学习与认知的神经结构》,我具体讲了大脑用的直接能量ATP与间接的能量血液里的葡萄糖的代谢。后来有个听众学生对张朝阳讲的钙钠量子隧穿不认同,张立即说,“哦,你是搞这个生物的对吧,这个具体我不太清楚”这点倒还挺实诚的。实际上对于神经递质产生的神经电他的说法是不对的,神经递质的神经电它主要还是生化反应与生化基团的酶促反应,电位的变化我觉得它更多的应该是磷酸基团与钙钠离子的流动导致的,而磷酸基团是ATP与ADP的转换与运动导致的,通过能量从葡萄糖到其他生化反应的转换,因为ATP就是真核细胞内部真正的直接能源来源,驱动细胞内除了葡萄糖水解的一切生化反应。而我大学大三最重要的读书报告就是关于ATP合酶这个最重要的蛋白质的工作原理的学习,还有一个 30 分钟的讲座。其次就是通过神经突触传递神经电的物质是氨基酸与多肽类物质,是有机物,不是所谓的钙钠离子的量子隧穿。实际上正是因为不是离子传递,使得神经电在神经里的传递速度是很慢的,不至于超过反应器与感受器的反应速度。
关于神经电与神经递质的关系,最后和kimi明确了一下,是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细胞的受体之后,刺激了受体的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闭,导致离子从细胞膜外进入细胞膜,导致电位变化。所以不存在张朝阳所说的钙钠离子的离子隧穿效应。
我觉得大脑的运算也就是我们的思考与记忆储存,它们也许不单纯是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神经元及神经突触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结构变化所引起,也许还包括了其中电场的变化,不过我不太清楚是否有这方面的理论,比如我们对大脑神经运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作图,以及脑电波这些东西的研究,我的一个猜想是思想,记忆,和脑内的电场变化有关系。
刚刚kimi确认了一下这种猜想现在有得到一些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我的脑力还是在线的。
这是我以前在无聊的时候对于意识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的探究的一种纯粹的思维实验,因为我没有真正去做过这些研究,也没有能力与资源去做。当然我并没有深入去阅读你提到的这些研究与文献,我纯粹就是自己想补充一些理论与猜想,因为现有的神经突触与神经电及神经递质的生化反应它们不足以解释人类意识这么复杂的现象电位差导致突触前细胞内部的生化反应,刺激它的神经递质囊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都是小分子的氨基酸比如五羟色胺或者多肽,如内啡肽。
有人问到了人脑与AI和电脑的差异,我觉得张朝阳说得很好,人脑其实它不是那种确定知识的穷举法与概率法,人脑是模糊决策的,直觉运算。我一早就和claude讨论过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差异,我不赞成那种鼓吹“AI取代人”的鼓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