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这一两天某问答平台连续推了好几个什么“为什么人文社会学科应该削减?”这样的问题给我。烦不胜烦呀。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互相歧视各啥劲呢?! 我想写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一下时下国人,考生,办学者,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制度性和体系化的歧视。不过又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对牛弹琴,何其乐哉?所以简单写把。 1、CCP建政以来教育历来重理轻文,对吧,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国安考虑。包括后来的文理分科大学改组院系调整,也是五十年代学了苏修的,搞专业化。本来之前很多大学是美式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严格来讲是自由文艺教育,但是我们翻译出来的是是所谓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半年不足惜,但求10年磨一剑 今天看到有人写了篇文章,叫做《大学生择业,提前还是拖后?》,其中有一个论点应该颇为得教育当局和各高校首脑的赞赏,暂且引述如下: ……而调查同时发现,2007届毕业生毕业时已经落实工作的比例(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 从 调查中,我更看重另一点,即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其一,毕业半年到一年中,随着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加 深,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找到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早找到工作来说,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而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 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用———

2025年再看那时候的数据,会很羡慕那个时候了。有点意思吧。所以我对现在高考的小孩说不要去纠结什么专业是天坑。因为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篇2006年的旧闻了,不过其参考意义还是一样。而且,到了2008年的这个时候,趋势是很明显的,高知识人群的高失业率有上新高。去年,当留学生专场招聘会用人单位不约而同的开出3000元/月的薪水待遇时,坊间一片哗然,有人说是对海归的侮辱,当然反应最强烈的应该是面临现场去应聘的众多海龟。现在海龟失业率也已经达到了35%(George觉得这个数据还是比实际的要低),而海龟的失业,对于那些曾经投资数十万RMB送子女出国的父母来说,估计是比较郁闷的事情。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