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这一两天某问答平台连续推了好几个什么“为什么人文社会学科应该削减?”这样的问题给我。烦不胜烦呀。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互相歧视各啥劲呢?!
我想写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一下时下国人,考生,办学者,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制度性和体系化的歧视。不过又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对牛弹琴,何其乐哉?所以简单写把。
1、CCP建政以来教育历来重理轻文,对吧,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国安考虑。包括后来的文理分科大学改组院系调整,也是五十年代学了苏修的,搞专业化。本来之前很多大学是美式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严格来讲是自由文艺教育,但是我们翻译出来的是是所谓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包括后面19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不学逻辑学了。正所谓,大学生一思考,上帝就害怕。
but,科技实力远超cn的美国大学却是搞综合文理教育的,特别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自由文化教育,正好还美国本科教育的精髓。而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则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中心。
2、最近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很多人觉得光靠技术就可以“强国”,雄霸天下了。其实这就是错误的自我强化与钻牛角尖。
正式由于缺乏人文关怀,导致的“低人权优势”,才是表面上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动力。
而很多人以为的“科学技术”理工科的重大突破,很多其实不过是技术偷窃,原创知识与技术很少。还有很多本身只不过是因为利用“低人权优势”的“人口红利”,卷成本,把外国制造业厂商卷怕了而已。并不是什么“全要素生产力发展”,也就是科技进步,本质上是“吃苦耐劳”。从某些学者总结出来的所谓“新四大发明”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很多人在产品产能的爆炸外观上经验的认为这是“技术进步”,文理分科理工科的胜利,那也只能由得他们。但是“国外一开源,我们就自主可控”这句话基本上无情地砸碎了很多理工科本来就不存在的颜面。
还有就是经济本身的结构性失衡,后面我要提到的导致失业与“天坑”普遍化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理工科的人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造成的“低人权优势”,低人权优势的表现形式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他们没有考虑给他们制造财富的人,他们跑了。然后国家与政府呢,也没有在二次分配的时候照顾这批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长期缺位。诶,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历来都是达不到人大批准的预算的,也达不到4%的线。所以很多公办学校搞所谓“公立民办”,其实质就是1980s年代学生所反对的官倒在教育领域的明目张胆的捞钱。我举这儿例子只是想说那些后富起来的人的子弟,在教育资源方面本身就是长期属于被歧视和打压的地步的。这是一种体系化的,制度性的,不平等。和你在哪里,读哪个专业,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如果你不读人文学科,不读好人文学科,不锻炼好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不懂经济学,不懂经济分析,这些事情你都理解不了。这段文字你都看不懂。你会觉得一切都很合理,我在胡说八道。
科技上的发明创造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以及公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这些正好也是缺乏的。所以之前全面大炼芯片的时候,几万个亿的国家投入都没搞出来什么东西,光谷,硅谷,也没搞出来什么。这些问题至少有一点,那就是重所谓技术吹牛和放卫星,而忽视了制度建设与法治监督。
总而言之,就是,路子已经走偏了。但是走偏了的那波人还觉得自己很对路。这就没法谈下去了。
3、对于考生而言,正如我在之前那篇《莫怨天坑,加紧内卷》的文章里写的,就是不要以就业来考察专业了。
现在以所谓“就业”来考察专业,也早已经是(has been being)完全彻底错误的了。张雪峰这个家伙挺好,顺应时代,把大家带坑里去了。不过当然不能怪他。他只是利用了他瞧不上的“新闻与传播学”技术与技巧罢了。
无差别天坑化,当然是所有专业,所有大学,所有大学生,的共同命运,而且它已经落地好多年了。回去查一下哪一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000万的。
大家要以“就业”论专业?论大学?知道1999年入学的大学生还有包分配工作的不?倒是我们2000年入学的大部分就都是“自谋职业”了。自谋职业,why?就是因为就业岗位不够分呀!下岗的妇女坐单车跑副业都还很紧张呢!所以那已经是20年前了。就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现实,has been 20 years了!
然后随着大学的扩招,教育“产业化”,嘿嘿,你猜,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快还是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快呢?有些人硬要说就业岗位。傻了,打螺丝,中低端制造业,你大学生愿意去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失衡,结构性问题,导致了高知失业率高企。所以,大学生供应过剩,从大学生自谋职业的2004年起就是一直愈演愈烈。不是哪个大学,也不是哪个专业,懂吗?所以不要总是问什么是“天坑专业”。

当然这里应该增加一些经济曲线和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好像在那片文章里已经附加了。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很坚固的,如果以“就业”来评估专业,在我们这个特色的经济体与特色的教育体系下,所有的专业都是天坑。
所以要我做所谓志愿填报咨询,我会很累,因为在我看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学生和家长根本接受无力。不过我想重复的是,过于强调在专业选择上投机取巧,是无益于获得一个好的大学教育产出(outcome)和无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长远的发展的。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在天涯论坛所谓天涯神贴的时候,有个30多的女的说她“很感谢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对我严格管教”。也许是因为她还没有到更年期吧。或者是她孩子还没有闹抑郁双相等各种精神障碍吧。当然就算闹她也不会发不出来,不会忏悔自己的行为上的失误的。但是从行为心理与原生家庭层面来分析,我觉得她最好是不要有下一代。不然大概率是她和她妈一起逼疯她孩子。
当然不通的专业总是有差异的,这是必然的。但是它不代表“普遍天坑化”这个判断不成立。理工科以前最是风光的计算机科学(cs)和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及其相关的软硬件专业也很快要没落了。因为不论LLM 能不能实现AGI,它们在取代一般码农上的技术水平在这四年内肯定是要相当成熟的了。以后不是你读个什么狗屎理工科专业去上几天培训班,考个什么计算机的证,你就可以去做“码农”了。我们可以相信基于LLM的编程agent工具体系的发展,将像房价崩盘地产行业倒地对土木与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冲击一样,冲击着IT相关的行业。码农的裁员又会加重房产领域的收缩shrinking。当然,掐着房地产业与土地财政脖子的当然最主要是人口预期,人口嘛,老龄化,少子化,三无化,显然是吊不起房地产业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全民炒房的结合,让很多卖出去但是还没有盖起来的楼的钱已经跑出国了。所以,很多最近这些年参与炒房的都是钱房两空。贷款还得还。房地产的终局,其实从四万亿的时候就注定了的。所以短期内不可能了,但是“房地产是拉动上下游就业最多的支柱产业”。我看这个支柱恐怕很快要交给“榜一大哥”对“摇太阳”产业的支柱了。总而言之,就是原本光鲜的几个专业,撑得住门面的几个专业,已经和马上要全面崩盘了。以后大学生恐怕都是以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为主了,当然,还可以考公考编。
说到“天坑专业”,我又想起了20年以前看life and psychology,里面提到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去某个大学给那些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做毕业致辞,他说,
“恭喜各位,都拿到了自己的学位。至于工作吗,那就不要想了。”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的不断萎缩,或者说由于就业竞争不断加剧,就业的不断相对萎缩,我倒觉得心理学这个神棍专业会迎来一波大爆炸,因为会有更多的人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学作为一种不可证伪的“科学”,它可以包罗万象,来者不拒。所以心理咨询这种又赚钱,又可以骗色,又缺乏专业和行业标准和有效监管的领域,应该会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且自从部级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取消以后,下放到各种心理教学大学和培训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培训考试”,显然就泛滥起来了。
所以我觉得,黄金专业之一,心理学。是不错的。又水,又赚。很多人在外面的野鸡培训机构上几天培训课,然后去报考一个某某大学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然后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大搞特搞“心理咨询”赚钱了,600元/小时,这钱赚得它不香吗?来访者在支支吾吾的自我剖析,你在旁边嗯嗯啊啊一顿瞎几把“分析”,连摇太阳的G奶女主播都得羡慕。何况“心理咨询”男生也可以做。所以之前有个心理学专业非常著名的著名大学发文禁止他们的研究生执业做心理咨询,然后又撇清和研究生执业的关系。
何况,心理学专业也是人文专业呢。至于心理学里面最与科学接壤的,相对偏理的,抱歉,大部分诸位也看不懂,学不会,做不来,而且也不适宜用于“心理咨询”或者说“心理治疗”。我想就是精神分析拉康那些稀里古怪的几何图形和结构,对很多“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言,恐怕都是很难理解的。不过不要紧,拉康这套不学也罢,他为了补锅精神分析学派那些“不科学的”“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理论,引入了另外一套更加复杂的几何化的“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理论。不扯了
回归正题,就是“普遍的天坑化”,它基于几个基本概念的运算与预测,一个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就是“全要素生产力”发展滞后,这将长期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难以改善。“产能过剩”就会压缩开工和企业破产,“降本增效”。鉴于我国经济里面最有弹性和耐受性的“成本”就是“吃苦耐劳”的劳动力,所以,降本肯定也是压缩人力成本为主呀。当然还有“外部性”,这些我懒得分析那么多了。但是这几个概念,就是属于被理工科同志们看不起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经济学”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不过我想说的是“有效需求”这个词,是不对的,因为它本身是demand,应该范围成“需求”,但是因为我们国内的大众传播和经济学界为了掩耳盗铃地视而不见地为“需要(need)不等于需求”洗地,创造了一个所谓的“刚性需求”来粉饰“需要”,所以后来就不得不用“有效需求”来表示“需求”了。这里面只有一种关键
需求是支付得起的需要。
这个也是经济学里的基本概念。所以其实鼓吹人口增长也是没有用的,很多人口是只有需要而没有需求的。我需要去看心理咨询,但是心理咨询要600/小时,我支付不起,所以我有看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我没有看心理咨询的需求。对市场有效的是需求,也就是国内现在常用的“有效需求”。
抱歉,大家就业机会不足,内卷,导致各种专业普遍天坑化,就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至于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这个我这里不写了。
对于考生而言,从另外的技术层面而言,要“歧视”“真的”人文专业,我觉得大部分高考生还不够资格吧。人文专业,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功效前面我已经简单讲了,就不啰嗦了。那么从技术上来讲,我们的高考生大部分人要真的学好文科,是非常难的。当然前提是办学的这个大学,这个院系,是真的严肃认真负责的,把liberal arts edcation落到实处的。不过鉴于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后,绝大部分大学都变成了“文凭工厂”,而文商科专业则因为办学成本低,招生收益高,成了文凭买卖的重灾区。所以,大家瞧不起人文学科也是应该的。而且,从办学环境来讲,人文学科也不好真的去“真办”。其实这点大家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和项目的专业设置也能看得出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可都是逐利的,逐利更甚于“教育产业化”的国产大学。这段开头我说大家没有资格“歧视”“真的”人文专业。不过好消息是,国内没有太多真的人文专业。国内的人文专业都是在马恩列斯毛一根藤上面开枝散叶的人文专业。所以,大家基本上是有资格歧视特色的人文专业的。
那么如果你要“真的”学好人文专业,有几个很重要的技能。1、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考能力,而不是附和性思考能力。3、阅读量 4、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等学习方法论的能力,5 写作能力 其实我们到了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能力的匮乏,也是我们绝大部分国人和考生,愿意选择“理工科”的一个重要原因。理工科,读个大学本科,甚至到博士,都不需要太多creative的工作与成果,其实就是“熟练技工”的训练过程。很抱歉,挫伤了很多理工科的同学的自尊心了。不过也没什么好挽尊的了,理工科在经济的红利退潮之后,很快会极速地在就业市场曝露其脆弱性。不论是程序猿的35岁诅咒和996福报,还是土木和设计及机械那些因为房价回归而失业率暴增的专业。当然,其实我们不要看其他,按照以前的老办法,看大学生考公考编趋势就知道了。覆巢之下,唯一的完卵。
办学者,唉!一言难尽呀!党国自从搞了那个什么三方协议,大学办学方又是如何在毕业生就业率上造假的?大家不清楚的我回头补充一下。这个“秘密”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也快二十年了,从“自谋职业”开始吧。所以我看到有些大学今年信誓旦旦口水四喷地说要裁撤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的招生量,要增加理工科的招生量,我也只觉得好笑。敢不敢把你们“理工科”和“人文学科”专业的真实就业率摆出来呀?!大学毕业生毕业6 months的真实调查就业数据,敢吗?有吗?我看是不敢的咯,自从“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以来,我相信就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敢真的做这种数据并且把它公开。
美国大学的法学院早些年就业数据造假,还被usnews取消排名,而且导致usnews修改排名的方法。中国的大学最热衷的都是那些QS,TIMES,上交(现在叫做什么排名来着?),这些排名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所谓“科研数据”和“国际化水平”,为最占权重的计分项。基本上就是和本国本科生没有太大关系,也不敢触及“就业率”这种“雷池”。不然大学都不参加了,也不赞助了。以前武书连的大学排名,还几十万几十万一个学校地手赞助费呢。
不过说到人文社科专业,正如我在前面说的,国内的大学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分度,都是马恩列斯毛一根藤下的大学。这个是我读大学的时候的观点。我想这些年这个观点更加被印证了。
这篇文章就不再啰嗦“真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功效了吧。反正大家也学不到。不过我一直不明白张雪峰为什么要瞧不起传播与新闻专业呢?我个人是挺欣赏传播与新闻专业的。不过这种专业,只适合有理想信念和缺乏理想信念的人去学。这也是我们人文社科专业的一些共同点吧。
编辑手记和后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