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2025年3月增补》

2014年写了我关于人际关系的基线与及极限哲学理论,以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上篇和下篇发表与我的博客, 2016年又写了一个续。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多人接受了,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和自己情感关系深厚的人,爱爱自己的人,或者孤寒一点是生活。 所以加上这篇,跨越11年,一共给这个系列写了三篇。希望到65岁退休的时候,孩子们都大了,再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要增补一篇。 已经到了这篇文章发表的第9个年头了,我和两孩子的生活,又多了很多年,正如我之前在群里说的,“感觉每一天都是赚到的”。 题图是2016年十月的好大儿和好二儿。 孩子们也长大了,成熟了很多。当然,跟着我这么颠沛流离地生活

顾问人生live as a consultant

Preface 这是我做了21年顾问,如果从03年给老师做教学网站设计的顾问工作开始算的话,的一些新的总结。 Miranda问我是不是就要开始写回忆录了。 我说是吧。 其实我昨天先写的是我的遗嘱。 我一直想写一本自传体式的“渣体”回忆录。 但是这一段属于我从大学时候开始有正式的工作能力之后的一部分的回忆录了。 当然也不一定写成回忆录。 古人云,著之笔墨皆文章。我一贯的观点是,发布在我的blog就是发表了。 以前我会去给ftchinese投稿,给wsjchinese投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网易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专访。 但是现在我已经无所谓了。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顺AI而生——面向未来的教育

个人如何缓解被AI取代的进度? 个人如何控制AI而不是被AI控制?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 AI时代已经来临,AGI时代指日可待(?),具身智能在加速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低体力劳动和低低级重复性脑力劳动时代,代表我们有更多享乐的时代,更多enjoyable income。 牛马的未来就在于智能机器与能源取代人肉。 从牛马转变为真正的人,需要的是更少的劳动,更好的分配机制。 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是过往无数哲人所神往的时代。 当人类的奴役者通过奴役机器就能产生足够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的时候,就是人类摆脱奴役的时代。 所以我们现代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续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是我于2014年6月1日为我的两个儿子,潘潘和潇潇所撰写的,个人主义哲学与人生价值观文章。也是一篇涉及到亲子关系和反击并且击溃传统的孝道与父为子纲之类的愚民教育的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生哲学与伦理及亲情家庭关系处理的指导性短文。 其中我把亲子之间的关系,剥夺了父母市恩的机会,因为在孩子成年之前的所有行为,只有两种归属,一种是尽责任和义务,一种是付出感情和关爱。因此,责任之外,余下的就是付出感情,也就是亲子感情交互了。因此,亲子之间,讲的仍然是互爱,而不是市恩,讲什么孝和顺。有感情,就有感情,没感情,就两清,或者只需要讲法律责任。不要搞道德绑架。

对人文社会学科挑肥拣瘦?穷追猛打?有必要嘛!

主要是这一两天某问答平台连续推了好几个什么“为什么人文社会学科应该削减?”这样的问题给我。烦不胜烦呀。都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互相歧视各啥劲呢?! 我想写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一下时下国人,考生,办学者,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制度性和体系化的歧视。不过又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对牛弹琴,何其乐哉?所以简单写把。 1、CCP建政以来教育历来重理轻文,对吧,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国安考虑。包括后来的文理分科大学改组院系调整,也是五十年代学了苏修的,搞专业化。本来之前很多大学是美式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严格来讲是自由文艺教育,但是我们翻译出来的是是所谓博雅教育,通识教育

今天看《良医》的第七季第八集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

就是第七季第八集克拉斯基医生私下给毒品成瘾的汉娜开药,收留她在自己家里住,又想劝她去解毒所解毒,但是汉娜不愿意去。 这让我那天看到的一段话,挺深刻的,而且作者说不只是适用于成瘾者,也适用于一切精神病的家人朋友很伴侣。双相情感障碍可是国家卫健委规定必须上报的6种重要精神疾病之一,所以如下的话当然也是适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家人、朋友以及伴侣,按照作者的意思: 成瘾者的家人、朋友以及伴侣有时面临一个抉择:要么选择与成瘾者在一起,并接受他们就是这样,要么选择离开。 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忍受这种不可靠、不诚实和情感疏离,但这些都是成瘾者的常态。对一个人无条件接纳并不意味着无论发生什么都不离开

我与双相情绪障碍的斗争史-LINDA LOGAN-2013

我最后一次看见原本的那个自己,那是我27岁时,住在波士顿。我在读研究生,学业良好,拥有一群死党,是个多产的作家。我嫁给了高中时的男友,刚刚生下第一个孩子。当时,我最美好的时光是夕阳西下,在佛罗里达的海滩边轻轻摇晃着我的女儿;是晚上和丈夫一起跳上床,将双脚搭在墙上,两人说着话。未来看似有无限机会。 我无法找到一个特定的阶段,跟人说,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抑郁了。我的疾病是潜伏、渐进而又无情的。在读高中时,抑郁症在我身上进行过预演,有两年时间,我整天全身上下穿的都是黑色系,眼圈涂着暗色的眼影粉,在学校的走廊里,我紧紧用身体顶着墙,希望这样就没人会注意到自己。但在那会儿,我还不觉得这种情况很严重。

带孩子总是一场实验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一段话,挺有感触: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兜底,确保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不犯浑,孩子的人生空间和发展上限一定不是你父母教育出来的,更别提那一套套神神叨叨拼命造词的科学育儿理论。 别太把自个儿当回事 也许是吧,不要太在意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不过我也总是很看重所谓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在我从06-至今的留学咨询,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学霸修炼手册》的咨询式教学服务的经验来看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给孩子好的一种规划,一种在既定的环境下的至少眼下看起来更好的升学与就业的解决方案。 但是正如我前天送好大儿回去天津参加他的天津中考体检的路上,我把我爸以前跟我说的一些话分享给了我好大儿: 我说

一手“反科举”,一手“举孝廉”?长沙中考新政引热议

#长沙中考对高层次人才子女实行单列# 这个政策和热搜我开始是看朋友圈一位高中同学发的,后来微博上一看,已经吵翻了天。 然后有一个新起来的热搜是, #长沙吸引人才不能影响教育公平# 我给这次长沙的中考改革做了一个评论, 大张旗鼓反科举,急急火火举孝廉。 也好嘛,我们湖南人喜欢卷,以前卷孩子,现在卷孩子的父母。你要是高层次人才,你孩子就单列中招。这不挺好的嘛。湖南经济这么拉跨,不靠招高层次人才带动经济发展怎么办?长沙作为大省会战略的落脚地,不得为湖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表率嘛?总不能一直靠臭豆腐吧? 所以,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做出各种努力,大家要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