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是对自己头脑的正常思维能力与输出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情绪稳定性与精神稳定性的一种检验。
文字就是语言能力的表达,而语言能力则是思维能力的表达,思维的本质是大脑的神经电活动与神经网络的通畅性。
然后考虑到神经突触可塑性,我觉得这也符合我之前序言里写得“要在文字上对自己来一次精神的放逐”,以抵消今年夏天没有去骑行318和青藏线无人区的遗憾吧。
而在这个G318线上,到了理塘,我们才算真的到了藏区。折多山,塔公江巴格萨尔草原,新都桥,当然也是藏区,但是就是没有那么浓重的,已经进到了藏区的感觉。
而且即使是去稻城亚丁徒步,即使在里面短线长线徒步了两天,我觉得那却仍然只能算是“支线任务”。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的记忆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新都桥到理塘,再往巴塘,甚至把稻城亚丁的徒步都给忘记了,当然这样子的“忘记”是对不起那位陪我在稻城亚丁徒步了两天的小兄弟的。
从我6月26日在理塘拍的第一部分照片来看,我一个人逛理塘县,去理塘寺,是从下午的12:40左右开始的,那只能证明我是更早就到了理塘的青旅住下来了,并且应该还找地方吃了中午饭的。
所以再反推一下,那昨天我们从稻城亚丁景区出来之后,我们还是一同回到了稻城县住下来了吧,哦,一方面是从稻城县出发到理塘时间短了不少,而且如果在稻城亚丁景区附近的香格里拉镇住应该也加个有些偏高。
所以我想我大概是12:00不到就又回到了G318与 S217的那个大转弯的交口,就在理塘县城的一个角落。然后我独自下车,背着我的大徒步背包,徒步去我订的青旅,而且好像离下车地方也不远。
所以又在这个青旅住下来,又是一个床位,好像我住的那间已经有两个人住了。然后还有一个旅友正在收拾东西要出发。
然后我就想着呆着也没有意思,那就出去走走吧。
理塘寺一般我们都很少用它的长名字,长青春科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在康巴地区最大的寺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肯定是应该去看看的。
以前虽然在成都也看到过喇嘛,可能还看到过一些藏传佛教的寺庙,但是肯定是没有什么深入的接触的,所以今天下午的主要行程,就是去参观,拜谒,和体会理塘寺。
而藏传佛教通常被划分为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关于这些藏传佛教的派别划分,我想我以前大概有一点点了解,最关键是我的一位亲人,比较喜欢噶举派(白教),又向我介绍过噶举派的大宝法王等。所以对这些藏传佛教的资讯也是一知半解。飞仔之前也向我讲过密宗传法与灌顶。我想可能有时候自己精神情绪不太对的时候,在心里也默念过注入大宝法王和地藏菩萨的。我记得之前不知道谁还送给我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而飞仔对于地藏菩萨也是比较推崇的。
然后当我还没有到藏区的时候,还在西昌的时候,院长也和我提到了理塘寺。
所以到了理塘,肯定得去亲自一拜理塘寺,就像到了拉萨,好歹也得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一趟。
而上午到理塘的时候阳光是很好的。
随便吃了个中午饭,然后就开始出去往理塘寺的方向走去。好像穿过一个居民区,然后还要走一个山沟沟绕进去,然后走挺久的才到了理塘寺的正在建的学僧宿舍这这边。中间路上还看到了有在外面走和觅食的黑色的猪,我想那肯定是藏香猪没错了吧。

刚才为了确认去理塘寺的路,我又把从G318国道S217省道(现在的G227国道)交汇的那个三角形路口到我住的青旅,到理塘寺的步行路线看了一下。原来从路口到青旅我背着背包竟然走了3.2KM,真是够坚强的了。而且我又不能走太快了,怕出现高反。但是在路上有司机问我要不要坐车我竟然还犟得很坚持自己走,走到青旅办入住。不过好像确实也没有什么高反,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其实高原上走路也不会更累,就像我们在稻城亚丁徒步一样,但是确实好像呼吸是要粗重了一些,因为毕竟空气中的含氧量是下降了的。

我住的青旅到理塘寺只有800米的路程,难怪我觉得出门之后很快就到了寺门口。我去的时候那边正在搞一个大规模的基建,一会最后一张照片可以看到,应该是建寺院的教学区和居住区,那么多学僧,而且好像还要扩大学僧的规模。后来我去了后面更高一级的旧的学僧宿舍,确实也是需要改建了。
理塘寺这里进来之前是有个围墙的,在围墙外感受不到这么大个院子。围墙外面还有块地方时停车场,来参观的游客就在那边停车场下车。然后再从这里先有个台阶走到围墙这里的不大不小的门,然后就一眼看啊噢了正对着的这个广场,和和这个第一栋的主楼。

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个信徒在这个广场里绕着寺庙在磕头。我就在这里等着给他拍了几张照。整个空旷的广场只有他一个人在磕头,看着还是震撼的。因为他走一段就会停下来拜一下,磕一个头。不止磕一次,不止下拜一次。关键是他走路好像还要拄拐杖了。

然后等我拍完这个信徒,走到这个正对着的讲经堂的大门口的时候,外面正好有一车的游客赶到,可以看到他们从围墙那里那个小门走进来,穿过这个广阔的广场。广场的台阶这里有四五个青年喇嘛和小喇嘛在用单反相机拍照。

然后我就进入到里面这个庄严又宏大的大殿,这里是讲经堂,喇嘛门上课,学习的地方。喇嘛们就是趴坐在那宽宽的有点像榻榻米的床上学习,听讲,诵经的。前面还有宏伟的佛像。这个大殿很大,我绕着在里面慢慢的走了很久。他们允许游客在里面去旁听和走动,只要不影响他们诵经就行吧,或许是我去的时候正好也是开放休息的时候了。虽然外面太阳晒着很热,走在这个大殿里面,还是有点阴凉的。
感觉很肃穆。还能听到一些含混不清的,自己也听不懂的诵经的声音。
进门的地方有个功德箱,但是我已经忘了自己是不是随了功德了。
我在进门的时候看到的那一车游客,等我进到大殿里慢慢转悠的时候,他们已经不见人影了。估计是到后面穿过这个大殿的其他地方去游览去了。

然后我在大殿绕了一圈又到了门口,出来又遇到那几个拍照的小喇嘛和青年喇嘛。所以我就请他们给我拍了几张留影。看了一下我那个下午出去没有穿那个防水的徒步鞋,而是穿的凉拖。应该是天气很好,而且连续几天穿那个徒步鞋有些太捂脚了。因为下午气温高,日照强,也没有穿冲锋衣的内胆,也没有穿冲锋裤,而是牛仔裤。

然后我从理塘寺里面再绕了一会,其实把后面学僧宿舍区的那些小地方也观摩了一番,再就从这边正门方向的左手边有个小侧门,也是建新楼的这边,有一条路,往后面山上走的,我想都没想就顺着这个路往山上爬了。我想着到山顶看看整个理塘县,应该还是有不一样的景致。
大概下午三点钟步道爬到这个半山腰,可以看到理塘寺的金顶,还有远处低垂而又黑沉沉的雨云和正在瓢泼而下的暴雨。但是理塘寺这边金顶反而因为透过云层的阳光照射,显得更加的金光闪闪了。

然后继续往上面爬,前面那个简易路已经没有了。只能在山坡上的草地上自己跟着牧民踩出来的小径继续往上。等我到了更高的,也许已经是这个山坡的3/4的高度的时候,我也不想继续往上面爬了。就坐在那里四面八方地看。
这个时候有个藏民从山头那边走下来,对我喊“下雨了”。我当然知道下雨了,因为我到了这个简易路的尽头的时候我们这边山头有一点点零星小雨滴下。不过我在山坡上看雨云是在前面那么远的地方,也许还有起码一两km的眼前的地方飘过,所以我没有在意。
然后我看了一下,半山腰吃草的牦牛群都没有回去。
而我的位置必牦牛群还要更高了一半。所以雨帘从大概理塘318国道那边,一直往西边飘过。而我就坐在这个山坡的高点,看着半山腰吃草的牦牛,山沟里的理塘寺和山脚下平地处的理塘县城。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理塘寺后山这个山坡上看雨,在我的记忆里有这么深的穿透力。
因为我曾经在我的朋友圈多次写到这次看雨的经历。但是我今天既不想去翻朋友圈,也不想去想之前自己是怎么想的。
此时此刻,我在回想,我觉得实际上坐在那个山坡上看雨,让我有了一种“时空看客”的“解离感”。
虽然风起云涌,雨云厚重,遮天蔽日,虽然瓢泼大雨,雨幕遮挡了远方的山头与草原与视线,但是我自如地坐在我所坐的山坡头。而比我还要海拔更低几十米上百米的半山腰,牛群还在安详地吃草。所以就算风大雨大,又能奈我何呢?那宽广雨帘,也许一路绵延过来也有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但是我就这么远远地看着它。看着它随风飘过,虽然头顶一样也有云卷云舒,但是我到我这里这个山坡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雨了。只有零星的几滴雨。
甚至感觉连理塘寺到我住的青旅这一路,也没有下太大的雨。
这让我想起我们家乡有语句谚语,“六月的雨,分牛背脊”。
还真是这样。
在这四千多米的高原草甸草原上,我不光看到了一群牦牛的牛背脊,我还看到了雨云带着雨帘从一个一个山脊飘过。
然后就这么坐着看了好一会。
大概下午四点钟的样子,我就从看雨的山坡顶上往下走了。要回去了。
这次我故意没有走牧民小径,也没有走来的时候的那个简易公路,而是直接从开满花的草地上顺着一面比较陡的山坡往下走的。
青青的草,虽然不是很茂密,但是已经差不多把地面都覆盖了。
彩色的花,其中以白色的花与黄色的花最多。都是低矮的,匍匐在地面的植物,但是它们也迎来了盛开的季节。

到了大概四点一刻的样子,走到了可以看到理塘寺全貌的半山腰,又给理塘寺和理塘县城拍了几张照,就正式下山往回走了。
到这个时候雨也下得差不多了。
天空中虽然飘满了云,但是已经没有什么雨了。
等我走回去我住的青旅那条街,大概也是下午五点多快六点钟了。
然后就去一个小餐厅吃饭,但是门口挂的牌子有藏族特色,还有成都担担面。我想着去吃一碗成都担担面的。
然后发现这个店并不是四川人开的,而是一位藏族妹子开的。
我点了个担担面。
因为我从康定到新都桥的塔公草原那里喝过酥油茶,一直想喝,这里正好酥油茶一壶也不贵,我就点了一壶酥油茶。
然后我在和藏族妹子闲聊的时候,又看到了她的墙上挂着藏族特色“糌粑”。藏族妹子跟我说其实喝酥油茶要配糌粑的。所以她说给我做一点点糌粑让我配着酥油茶一起。而且还不额外收费了,就是算在我那一壶酥油茶里一起。
然后我就在那里又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但是一壶酥油茶实在太多了,何况我还吃了一碗那么大的担担面,所以最后一壶酥油茶只喝了三碗就作罢。
期间藏族妹子跟我说她之前去四川人开的餐馆打工,想学习做川菜的,做四川饮食,但是人家都防着她。所以她的担担面和其他一些菜品都是自己偷学和自学的。不过我觉得已经做得挺好的了。
她又跟我说起这个季节以前她都到山上去挖虫草了。在我羡慕挖虫草赚钱多的时候,她跟我说其实挖虫草匍匐在地上,潮湿得很,对人的身体很不好,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得风湿的。然后又说挖虫草的赚的只是点辛苦钱。这倒是真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嘛。
主要是因为昨天在稻城亚丁景区也看到了挖虫草的,所以我就对这个挖虫草的事情更加注意了一点。
然后出去在吃饭的这条街道又往另外的一个方向逛了一逛,大概七八点钟的样子回到青旅打算休息。
青旅一楼有个地方有一个火塘,有些人坐在火塘那里烤火聊天,我在那里稍微坐了一下,然后就上楼去睡了。
编辑手记和后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