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聊聊那些我看过的武侠小说
本来要是按照吹水点取标题应该用第一篇《小说的艺术续貂王小波》取诸如《武侠小说的艺术》这样的标题,但是说实话要我来讨论艺术这样大的话题显然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还是用这个平淡点的标题。
现在写作用的背景音乐是满舒克唱的《以爱为囚》。我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它里面的一句歌词,“我想我再不用流浪,也不用再逞强,我也依旧滚烫”。
在我的意识里面,流浪就是精神的归宿。这大概就和我最年幼的时候读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边城浪子》,古龙写的,好像也有的版本题目用的是《风云第一刀》,whatever。这部小说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傅红雪的孤独与流浪。虽然叶开武功比傅红雪高很多,但是我那时候并不太喜欢叶开。不过今天当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其实能够温暖傅红雪的孤独的,能够给傅红雪的流浪以归宿的,就是叶开的温暖与包容。当然我记得好像他俩本来就是俩兄弟。所以我现在会觉得叶开对傅红雪的那种感情,是一种根植于基因里的直觉。
叶开的温暖与包容,则是来自他的师傅,李寻欢。古龙另外一部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主角。李寻欢自己享受了人世间的无上孤独,但是他却永远给别人以温暖,所以他也教会了叶开温暖。当然孤独这个主题在这部里面还体现在另外一个主角,阿飞,身上。阿飞身上还体现了另外的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那就是坚韧,单纯。然后整部书的尔虞我诈就都只是为了凸显李寻欢和阿飞的孤独与温暖,坚韧与单纯了。
至于对我个人而言,这两部小说深深的塑造了我对于孤独感的崇拜。只是很可惜我好像一直没有学会阿飞的坚韧。至于那些神乎其技的武艺,那都只是小时候才会执着的虚表罢了。
在《小说的艺术续貂王小波》里面我讲到了小说的艺术的两大主题,爱情与战争,艺术的总的主题,人性。因此武侠小说当然也不离此道,离开了的就很垃圾了,比如我曾经读到的一些粗制滥造的,就是奇遇堆砌,和现在的很多穿越和修仙小说差不多吧。
但是真正打动人的应该是对于人性的探寻,对于爱情与战争这两个永恒主题的各种精妙的描写。这方面当然金庸的系列小说比起古龙那有一搭没一搭还经常断更的一系列作品要强多了,我想也许和古龙喝酒过量有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节的塑造金庸是超强的,但是他的主题其实又很单一,那就是爱情。
不过在说到爱情的武侠小说时,我想先讲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爱情武侠小说,温瑞安的《血河车》,方歌吟为了自己的爱人霜小娥拼尽一切的勇斗的过程。倒不是说这部书在情节艺术性上比金庸的作品强,只是说它给我的印象就是最深刻,也许因为我读到它更早,也许因为它的情节简单但是这俩主角的爱情又是如此的感人吧。这部书虽然情节一般,但是至少也算上爱情与战争兼具了,也能称得上武侠小说的艺术了。
讲武侠当然就不能逃开金庸了,谁叫他是这个领域的唯一大粗腿呢?!当然对于金庸的评价我最近在微博看到一条很有意思的,大意就是说他是从我国大陆地区去到香港的,但是在思想上而言,他根本没有脱离我们中原的思想,或者说汉族儒家传统的思想。倒是与他情况相似的倪匡,完全脱离了大汉族文化的束缚。这点我还是很认同的,倪匡给金庸代笔写的一些连载小说的章节跟金庸自己写的风格是很不搭调的,所以最后被金庸在重订版里面删掉或者重写是很必然的,毕竟他们俩的思想与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全盘西化,一个其实还是彻头彻尾的中原文化。唉,这个微博博友我真想锤他一顿啊。按照我的“好甚解不求读书”理论。
我看的第一步金著是《白马啸西风》,大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或者五年级左右吧。那时候是完全沉浸在武术打斗里面的。所以直到17年我重新读到它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就是等到那个“爷爷”的面具被撕下以后,才发现一直照顾这个小女孩长大的“爷爷”竟然是一个远走边疆的青年男子。不过这部书的爱情主题是很纯的,要是按照现在的网文套路就要写成“养成”系列了。
那么我正儿八经读的第一金著就是《射雕英雄传》了,大概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爸特地带我去大舅爷爷家借了这套书给我看的。不得不说射雕对我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侠义,正义,大义,以及对生民的恻隐之心。其次就是关于爱情观的。《射雕》对于爱情的塑造真的是非常的成功,一个单纯又有点傻的主角靖哥哥,一个古灵精怪不受世俗束缚的灵巧女子蓉儿。以及束缚在靖哥哥身上的“金刀驸马”这一层可以说是无法突破的爱情屏障,当然这也更加显得华筝公主对阿靖的爱更加的悲剧。现在文案都喜欢强调AEBD(爱而不得),我在《心意与情境,英译中的终极之信》里也用《time in a bottle》所表达的AEBD来做了讲解,这里就不多说了。靖哥哥是很勇敢的,也是很负责的,我记得有一个情节他当着华筝公主和蓉儿以及众人的面说,他爱的是蓉儿,但是,金刀驸马之约,他也必须赴。靖哥哥是很笨的。他不像放羊的菊哥一样会想这种那种关于感情与人生的逻辑来给自己寻求行为的合理性。但是他就是自然而然的遵循了自己的本心。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就是很简单,我知道我自己的社会责任,我知道我的心之所爱。这是很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觉得射雕整部最让我感动和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里了。当然金庸的武侠我前面已经说了,在情节塑造方面是超强的,所以就没有必要不断重复吹捧了。当然,《射雕》大概对我还有一个影响就是靖哥哥的两只雕,所以我回来放羊之初就想尽办法从朋友那里搞了一只边境牧羊犬,狗子里面智商最高的,来养着了。现在我又有了第二只边境牧羊犬了,看起来我的二犬和靖哥哥的双雕还是对阵挺工整的。
再后来看的金著就是《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爱情故事就是那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型了。当然,张无忌他妈的那句名言:“美女都是骗人的!”倒也非常吻合当前的现实也很吻合张无忌身边几个美女的表现。周芷若骗他,小昭骗他,还有另外几个女的也骗他。赵敏也骗他,但是赵敏对他是真爱哪。愿意为了他抛弃荣华富贵,为了帮他解围耗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一切资源。可以说只有赵敏对张无忌的骗完全是为了爱他。至于别的情节咱记得也不说了,因为那不是我认为的小说的主题。
这部书里面还有一个角色和情节是非常触动我的,那就是殷离也就是张无忌的表妹对张无忌的一个身份“阿牛哥”的爱。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金庸对爱情描写的深刻了。其实我们的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你爱的就是那一刹那的那个感觉,是那个感觉下的那个人。为什么一见钟情最后多死于柴米油盐?!为什么到最后等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爱的人的更多层面和更多具象以后,反而觉得这个人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人了呢?因为我们的爱其实是一个自己设定的符合自己感觉的意象,一种情境。这样的爱情毁于生活现实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所以殷离是很幸福的。她拥有了她心中的挚爱阿牛哥,至于别的四个女的抢着要的张无忌,她根本不稀罕。
再就是《天龙八部》了,把所有情节都删掉以后,就是一些人之间的爱情了。比如,爱上一个事业狂慕容复的悲剧角色美女王语嫣,和AEBD地爱着王语嫣的悲剧人物段誉。这么想,天龙八部里面的爱情故事竟然全部都是悲剧。逍遥派里面的爱情也是悲剧啊,一点都不逍遥。游坦之的悲剧,萧峰的悲剧,萧峰他小姨子的悲剧,…… 太惨了,太惨了,太惨了!简直惨绝人寰。大概只有和尚虚竹和西夏公主的爱情能算是一个大完满了,但是他俩的爱情竟然是先起源于性的。所以圆满的爱情得先有满意的性爱吗?那种殷离爱阿牛哥的追求感觉式爱情不行?!
《天龙八部》里面的情种段誉他爸段正淳个角色其实我觉得是真的得到了真爱一个。我记得早些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现在又不是三妻四妾的时代了。我说其实三妻四妾并不是真的爱情。只有真正的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隔离可以实现对不同的对象的纯爱的。段正淳爱的这些女人也绝对不可能让他过上三妻四妾的生活,见面那得打死,还好除了丐帮那个女的以外其他几位女子都不会真的打死段正淳。所以,段正淳大概就是大部分男人的心目中的真正的偶像吧。回到我说的时间空间上的隔离实现对不同的对象的纯爱。是因为我不相信所谓的“放下”,在我的爱情观里面,一旦爱过,就永远不可能放下的,这可能和我超乎常人的记忆力有关系吧。当然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爱情观。歌里面唱,“若是再见只会让人更难受”这肯定是真的。所以,我觉得爱过的人还是尽量不要再见了,但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最少不要在一起频繁接触了。在记忆里保存那份感情就好了,像殷离对阿牛哥的记忆一样。
《神雕侠侣》里面杨过和姑姑超越世俗的爱情倒不是很值得过多的评价了。所以看完《射雕》《倚天》和《天龙八部》再看《神雕》也就那么回事了。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AEBD的郭襄创立了峨眉派。本来郭襄和那个昆仑三圣还挺踏马般配的,但是谁让郭襄只爱杨过大侠呢。AEBD的张三丰就创立了武当派。大概人们在失去爱情以后也就这样了,醉心于事业。
至于金著的别的武侠,我好像都是前述几部书读了之后的很久很久以后也就是大概17-18年才读到,其时心境已经不同,所有的关于爱情与人生的观点也都有了诸多定见,所以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奇的了。其实可以说我在17-18年是耐着性子才把《笑傲江湖》看完的,至于《碧血剑》《鸳鸯刀》和《书剑恩仇录》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根本就略过了。
当然以前小时候,也就是十五岁之前,还读了一些其他武侠小说,比如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等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除了武艺与奇遇的描写,爱情观和爱情情节方面却很平平,基本上都很难达到《射雕》《倚天》《天龙八部》这三部我较少年时期读到爱情武侠的水平,所以它们之不被我记得也就没有任何冤屈了。
写点无关的尾巴。我的一位好朋友很羡慕我如此超强的记忆力,说想不到我二十多年以前读的书还记得。我想大概其实是因为我少年时期其实脑子里装的东西不多,所以这些东西一旦输入,也就印象深刻了。反倒是后来高中和大学以及工作以后,脑子里面的东西日渐臃肿繁杂,所以读到的很多东西反而毫无印象。而且我其实就算少年时期读的书,也往往只记得一些对我的想法有很大影响的情节梗概的,也就是入了心的那部分。至于你要说我的记忆力是过目不忘那绝对不是的。我的记忆力大概是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的时候的秘诀,那就是“忘记”。也就是在理解了概念之后把具体的东西都忘掉。至于那些背书达人,可以把圆周率背到多少位以后,可以背多少本书的所谓“神童”,我其实是挺怜惜他们的。
编辑手记和后续补充
2025年3月23日23:17增补:
我本来要写一篇续篇,来探究“侠义”这个东西。
昨天写《勇敢的心》观后感,已经把所谓的民族大义这些给否决了。所以剩下的大概只有兄弟情义,夫妻情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些人际关系类型的道义需要探讨了。至于劫富济贫这种,现在是法治社会了,不需要讨论,贫富差距的义与不义,不是个人可以决定的了,虽然很多宣传机关都把普通人的贫困归咎于“不过努力”“后浪不如前浪”“不肯脱下长衫”这样的。人际关系的道义,在《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十一年前就已经讨论清楚了,不需要再讨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