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受害者,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遇到了常规的险与恶,因此不要过度可怜自己,应当像千千万万的其他人一样,找到一种方式跨越,然后继续走下去。

#长沙中考对高层次人才子女实行单列#
这个政策和热搜我开始是看朋友圈一位高中同学发的,后来微博上一看,已经吵翻了天。
然后有一个新起来的热搜是,
#长沙吸引人才不能影响教育公平#
我给这次长沙的中考改革做了一个评论,
大张旗鼓反科举,急急火火举孝廉。
也好嘛,我们湖南人喜欢卷,以前卷孩子,现在卷孩子的父母。你要是高层次人才,你孩子就单列中招。这不挺好的嘛。湖南经济这么拉跨,不靠招高层次人才带动经济发展怎么办?长沙作为大省会战略的落脚地,不得为湖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表率嘛?总不能一直靠臭豆腐吧?
所以,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做出各种努力,大家要体谅?
实际上我觉得虽然长沙中考说是要给学生减负是挺好的,生地又不纳入中考,又不闭卷,只做开卷等级测试。但是生地竟然不纳入中考科目了,这有点和我们发展科技强国和新质生产力有点背道而驰了吧?或者我们现在新质生产力主要是以历史和道法为组成部分倒也未可知。
那天和我好大儿散步去聊天我倒是从他那里听到了一个很好的说法,“读书读得不好的但是政治都考得好!”嗯,也对嘛,我们国家就是这方面非常的先进。这样子可以确保我们国家的理工科和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吧。
政治学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政策制定的水平还是这么拉跨呢?
这个高层次人才子女单列中招出来以后,在微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反对。刚刚看了一下凤凰网的一篇质疑稿竟然还被撤稿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个显著的特点,“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颇有点意思。所以很多人现在怀念起了人民公社大锅饭和改开之前,觉得那时候“贫富差距没有现在这么大”,一言以蔽之,“大家都这么穷,就不显得我们穷人这么不堪了”。
但是,这个世界有什么公平呢?
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是不公平的。A出生体长50cm,重3.5kg,B可能只有45cm,只有3kg。C爸妈存款百万,在长沙有别墅,D爸妈可能只是个打小工的,入不敷出。就这样的人还特爱生孩子呢。
人的平等,本来就只有说是人格上的,权利上的平等。
不过当我们追求权利上的平等的时候,比如,养老,就医,教育,我们这个时候会遇到什么搪塞呢?
国情论!
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省情论市情论来给长沙是辩护呀。
出这个政策,让一部分人优先享有名高中的就读机会,这样子才可以带动后面的人也上名高中呀!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大家忘了吗?
不过,并没有什么要紧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考,高考,他们所谓的教育资源分配功能,以及由于大学的大规模扩招与就业的大幅度萎缩,意义越来越不明显了。
在我给我的《学霸修炼手册》第三部分《通用考试要领》做讲义的时候,我就写到了一个关键的点:
多元化的认知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多样性的人生规划,才是我们突破应试教育的最终极策略。
一言以蔽之,不要再死盯着在国内读大学,读国内名大学这么一个单一的目标了。你去看看就业率,看看就业率水分,你去问问身边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去看看考研的大学毕业生,考公的大学毕业生,考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
虽然我们的一个最主要的业务是国内升学,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单一的目标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
教育供应,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严重不足
按照政治书上以前的说法,就是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对吧,教育需求属于文化需求嘛。
这里面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办学权”的单一化了,行政化了。社会力量办学的供给与入市,太难了。这次长沙把私立高中的20%的自主招生也给掐掉了。这也是不利于私立高中发展的。
所以我们教育资源本身就是不足的,内卷是必然的, 考试作为一种分配教育资源的方式,它肯定是持续的内卷的。
降低了考试难度以后,由于区分度下降了,所以招生上的各种特权政策显然会要提上日程的。
这次是给高层次人才子女搞单列,下次也不知道搞什么单列了。也许是创业人才子女,创新人才子女。
不过其实还是回到我前面所说的,要多元化的看待这个教育和升学,还是回到之前那个解脱之道:
就算是985毕业,又能怎么样呢?
同样的道理,大家不要太在意所谓的“名校”了,“名校”读高中,你就能考好高考,考上好大学嘛?
我看也不见得。在应试这个体系下,要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中考也好,高考也好,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的自学能力与努力,与应试技巧的结合。而我们的《学霸修炼手册》就是专门来训练初中生和高中生这方面的能力的一整套教程。
像我本人,1996年,在湖南湘潭县严冲古楼湾中学,那种乡下的小中学,照样斩获当年湖南省初中生物联赛一等奖,全省8位一等奖,我是长沙地区以外的唯一一位,在没有培训没有真题的情况下。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在农业社生活所感知和习得的农学与植物动物的直觉知识,其次是我从小学一年级上册开始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的应试技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