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写了我关于人际关系的基线与及极限哲学理论,以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上篇和下篇发表与我的博客, 2016年又写了一个续。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多人接受了,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和自己情感关系深厚的人,爱爱自己的人,或者孤寒一点是生活。 所以加上这篇,跨越11年,一共给这个系列写了三篇。希望到65岁退休的时候,孩子们都大了,再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要增补一篇。 已经到了这篇文章发表的第9个年头了,我和两孩子的生活,又多了很多年,正如我之前在群里说的,“感觉每一天都是赚到的”。 题图是2016年十月的好大儿和好二儿。 孩子们也长大了,成熟了很多。当然,跟着我这么颠沛流离地生活

Preface 这是我做了21年顾问,如果从03年给老师做教学网站设计的顾问工作开始算的话,的一些新的总结。 Miranda问我是不是就要开始写回忆录了。 我说是吧。 其实我昨天先写的是我的遗嘱。 我一直想写一本自传体式的“渣体”回忆录。 但是这一段属于我从大学时候开始有正式的工作能力之后的一部分的回忆录了。 当然也不一定写成回忆录。 古人云,著之笔墨皆文章。我一贯的观点是,发布在我的blog就是发表了。 以前我会去给ftchinese投稿,给wsjchinese投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网易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专访。 但是现在我已经无所谓了。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个人如何缓解被AI取代的进度? 个人如何控制AI而不是被AI控制?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 AI时代已经来临,AGI时代指日可待(?),具身智能在加速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低体力劳动和低低级重复性脑力劳动时代,代表我们有更多享乐的时代,更多enjoyable income。 牛马的未来就在于智能机器与能源取代人肉。 从牛马转变为真正的人,需要的是更少的劳动,更好的分配机制。 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是过往无数哲人所神往的时代。 当人类的奴役者通过奴役机器就能产生足够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的时候,就是人类摆脱奴役的时代。 所以我们现代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

中山大学放羊哥 隐居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排头乡严冲村楠木冲的菊庐。楠木冲生态牧场是我和我爸爸放羊的地方,是一个牲畜养殖场所,有其严格的防疫规定与安全要求,所以请不要随便乱入。如果不然到时候羊群与其他牲畜发生了疫情我们可以向你发起法律诉讼为主的各种依法合理的维权行动。 所以既然是隐居一般不接受别人的免费访谈,约见,和咨询。包括但不限于线上的咨询与约谈。除非我自己主动跑出去和别人见面和谈事情,那就是出走和云游了。 所以如果您有任何问题需要访谈,约见和咨询我的,都请先按照300元/30分钟预约。 感觉比我15年的先付费再咨询的留学咨询服务还要便宜了一点点。那时候是200红包十分钟电话咨询。没办法

​《除了你,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是我于2014年6月1日为我的两个儿子,潘潘和潇潇所撰写的,个人主义哲学与人生价值观文章。也是一篇涉及到亲子关系和反击并且击溃传统的孝道与父为子纲之类的愚民教育的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生哲学与伦理及亲情家庭关系处理的指导性短文。 其中我把亲子之间的关系,剥夺了父母市恩的机会,因为在孩子成年之前的所有行为,只有两种归属,一种是尽责任和义务,一种是付出感情和关爱。因此,责任之外,余下的就是付出感情,也就是亲子感情交互了。因此,亲子之间,讲的仍然是互爱,而不是市恩,讲什么孝和顺。有感情,就有感情,没感情,就两清,或者只需要讲法律责任。不要搞道德绑架。

我听了一些这部书的介绍 之前也有朋友劝说我“活在当下” 我觉得这个技术也许对于抵抗情绪的问题会很有问题 但是我并不是很理解这本书。 先花点时间读一下吧 重新给自己的大脑编程 当我读到灵修书记和心灵导师的时候,我内心是抗拒的,我不是很能接纳这种说法。 也许是因为我是相信科学的。但是科学现在还不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提供完善的解释。 “你能解答一个填字谜语或制造一颗原子弹,并不能说明你利用了你的大脑。”这句话让我觉得很难接受。因为从客观主义的存在来看,我们的大脑是我们一切思维和思考的基础。但是这本书显然是反对这一点的,作者开始就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错的。这让我非常的不能理解。

就是第七季第八集克拉斯基医生私下给毒品成瘾的汉娜开药,收留她在自己家里住,又想劝她去解毒所解毒,但是汉娜不愿意去。 这让我那天看到的一段话,挺深刻的,而且作者说不只是适用于成瘾者,也适用于一切精神病的家人朋友很伴侣。双相情感障碍可是国家卫健委规定必须上报的6种重要精神疾病之一,所以如下的话当然也是适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家人、朋友以及伴侣,按照作者的意思: 成瘾者的家人、朋友以及伴侣有时面临一个抉择:要么选择与成瘾者在一起,并接受他们就是这样,要么选择离开。 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忍受这种不可靠、不诚实和情感疏离,但这些都是成瘾者的常态。对一个人无条件接纳并不意味着无论发生什么都不离开

今天和好大儿聊天聊到了这些。在我们聊完他的中考最后冲刺与强化计划之后。 好大儿提出了一个问题: “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不一样的吧。现在很多年轻人把自己出现了抑郁情绪就硬往抑郁症扯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 我不想他对抑郁症和抑郁情绪,特别是当前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产生误解,所以我严肃地拉着他谈了十几分钟。、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研究。我认为,年轻人普遍出现抑郁情绪和大量出现抑郁症,这不不是矫情,这是现实所迫,这是真实的生活与社会导致的持续的无力感从而导致的年轻人的普遍压抑,抑郁情绪,以及大量的抑郁症。 年轻人,当然不止年轻人,实际上是我们大量的接近可能十几亿的人,面临着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就业机会